关于悉尼住房危机,说实在的,这事儿发展到现在,早已不是简单的房子盖不盖得了这么一回事,背后其实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现实和心态在对冲。悉尼这几年的房价,全澳都看在眼里,大家都说贵,年轻人想买房可能还得父母帮忙。其实仔细看看,住房供应的节奏早就乱了套,说是供不应求,结果西区地皮多项目停滞,北区赚钱但开发阻力特大——这就是现在的局面。
先说西区吧。老悉尼人都知道,西区原来是“开发天堂”,地多且便宜,适合进场盖房,政府也把人口、资源往这里倒,要做成“第二个CBD”,交通啥的又投了不少钱。可是最近,开发商是一个个都喊苦——不赚钱,项目没法做。原因很简单,一方面,原材料跟人工成本像坐火箭一样蹿,不断涨,开发各种费用也水涨船高;另一方面,哪怕你项目做出来,价格也得涨上天,比如利物浦这地方,新房要卖得动,价格至少得比现在贵六成,可你想想,这谁能买得起?审批慢,钱烧光了还不见回报。这么一算,大部分项目直接宣告“没戏”。开发商一边算账一边摇头,甚至有的头部公司都公开说,这样下去,根本没人愿意来西区投资。
其实这事儿一点都不怪开发商。你盖楼,本来就是奔着挣钱的,结果每搞一个项目,钱都打了水漂,还动辄卡在审批环节,资金链风险高得离谱。有家叫Fyve的公司直接就说了,现在的西区,盖房已经到极限了,真心没法继续。你说利物浦的公寓,单价拉得这么高,谁愿意花这冤枉钱?既然没法赚钱,开发商当然往别处跑,人往高处走嘛。这就让西区到了一个尴尬局面——需求大,地皮多,可真正能盖的项目寥寥无几,供应反而停住了。
那北区呢?一讲到这里,大家脑子里立刻浮现绿树成荫,学区好,豪宅林立。历史上这里就是一副“不欢迎开发”的态度,啥项目都被投诉、上诉。议会跟居民团体,搞得开发商头都大。但风向变了。随着政府推TOD、LMR之类的政策,北区成为重点目标。为啥呢?因为这里地段好,交通便利,基础设施齐全,居民支付力强。开发商觉得,成本哪怕高点,但房子卖得出去,能挣回来,那就值得去干。
于是,北区变成了“新赛场”。州政府甚至直接规定,沿着火车站地铁站,周边土地要加密度,15年要交付13万多套房。这举动几乎重塑了北区的城市格局。过去都是老房子,现在连六层公寓都要上了。部分地段,议会跟居民天天提抗议,但有的地主也干脆集体卖地,反正开发商准备送钱来了。争论激烈,与此同时法律诉讼是一波接一波,议会天天琢磨怎么保护遗产跟绿化。
仔细一掰,就是这两区背后,财务跟心态完全不一样。西区那边,土地便宜归便宜,可买得起房的人太少。盖得出来,卖不出去,开发商自然不干。而北区,地贵地紧,可人家富裕的业主钱多,为了学区和地段,愿意抬溢价。开发商宁可那里成本高,两头一比较,谁都知道该往哪儿去。
政策上也是俩路子。西区还背着“大量供给”的传统包袱,可政府的TOD、基础设施其实现实里没能跟进到位。居民要房要配套,要有活力,但最直接问题是你盖出来大家买不起。北区就全靠政府硬推政策:火车站附近必须高密度搞房子,不论你地方政府和居民多不愿意,州政府拍板说要干你也必须上车。
居民心态更是天壤之别。你到西区看看,基本都盼着多点住房和配套,大伙需求是硬的,但变成新房,价格一高就动摇。他们反对的不是开发,而是“买不起”。北区则反过来,中上层阶级多,最怕的不是价格,而是社区环境变调,担心“绿树成荫变高楼包围”,老邻居和遗产房被吞噬。他们不愁钱,他们愁的是失去身份和传统。
这下矛盾就出来了:西区是“买不起”,北区是“不想要”。开发商直接选了北区,西区坐冷板凳。
还别说,北区的TOD开发,堪称一场正面冲突。比如Ku-ring-gai区,州政府本来的打算是火车站周围直接上六层公寓,要一年交万套新房。地方议会不答应,干脆告到法院。最后“妥协”方案反而搞出单楼最高28层、9000多套房的项目,其他地方也掀起开发潮,但围绕“保遗产、保树木”的斗争从来没停过。搞得居民一边卖地一边抗议,一些遗产房还变成城里的“孤岛”,业主觉得自己被关进了“博物馆”。房价暴跌,但想脱离遗产名录,还要花钱还得等一年半,没人觉得自己不冤。
开发商这边,反正铁了心拼命让项目走州政府通道,不再跟议会软磨硬泡。什么可负担住房、重大开发,全部递到州级批,绕过本地。地块并购热潮,谁家地皮能凑一块就凑凑,打包卖出或盖高层。隔壁街道一边是老房跌价,另一边是开发商准备大展拳脚。年轻人、专业人士反倒盼着赶紧有新房,他们总觉得新公寓能让自己在北区扎下根。
最后就变成北区内战。老居民怕社区变样,开发商想一展拳脚,年轻人想留在本地,其实各有难处。
至于西区,现在就是失落状态。原来说这里将承载大规模新人口,结果项目停了,开发商撤出,你说政府几年努力岂不是打了水漂。住房短缺老问题没解决,社会撕裂反倒加剧。北区这边则是内战连连,动不动就起法律官司,大型抗议。整个悉尼,政策压力极大,政府两头都得安抚:一方面要冲住房目标,另方面又怕搞得地方群众群情激奋。
总结起来,悉尼住房现在不是单纯的买卖交易,已经变成了地理、阶层和政治的多重矛盾。西区开发不是不愿意做,是真的做不动;北区开发不是经济不允许,是居民死活不愿意。有政府顶着压力要交37万套住房的“作业”,但你一看,西区项目掉链子,北区抗议不断,供应缺口大得很,根本谈不上解困。
所以未来几年,还真别指望这事能轻松搞定。悉尼两大区域的对抗,一定越来越激烈。西区的困局如果持续下去,谁来填供应缺口?北区的高层开发,州政府能不能压得住地方反弹?如果再不突破,悉尼迟早变成“全球最难买得起房”的城市之一。现在说什么房产投资、买房计划,其实都是围绕这两头博弈来的,外人凭空出手风险巨大。开发商和政府做的每一个决策,影响的都不只是经济,更是整个社会心态。谁都看得出来,这事已经变成一场大博弈——财务模型拼不过社区心态,每一步走得都难极了。
西区闲着,有地没人盖;北区乱着,土地紧张开发热但“反对者”太多。这场战争,谁胜谁败,直接决定了悉尼未来住房市场的走向。
说到这儿,我自己觉得,悉尼住房危机,真需要几方都坐下来好好聊,不能只看短期刺激,也不能只顾一头。要不西区的开发死水一潭,要不北区社区鸡犬不宁,最后无论怎样,都砸在全市老百姓和年轻人头上。你怎么看悉尼这两区的未来?欢迎留言,大家一块儿探讨探讨。
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。
实盘配资平台app,股票配资平台官网,天天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